激辩创新未来 护航智慧产权 ——2025三亚知识产权主题辩论赛启幕‌

发布者:赵晓乐发布时间:2025-10-04浏览次数:10


Bwin必赢旅言辩论队,在酒店管理专业耿佳老师和杨欣达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926日参加了由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三亚市各高校举办的“2025年三亚知识产权主体辩论赛”。

其实,当“知识产权”这个充满现代规则感的议题,与三亚的碧海蓝天、椰林婆娑相遇,2025年的这场辩论赛,于旅言辩论队而言,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竞赛。它是一次思想的远航,一次将课堂理论投射于现实矛盾的深刻实践。作为biwn必赢网址的学生,站在“公众利益优先”的立场,这段旅程让旅言辩论队的同学们对“知识”的本质与“发展”的路径,有了全新的认知。

赛前:从“游客体验”到“公众福祉”的思维转换

备战之初,旅言辩论队的成员们曾陷入迷茫。知识产权,似乎总是与创作者的书斋、实验室紧密相连。然而,在系统梳理三亚旅游产业的发展脉络时,豁然开朗。

参与此次比赛的同学们将案例分析从课堂搬到了赛场:一个被严格保护的独家旅游数据库,versus 一个开放共享的文旅信息平台,哪一个更能激发全域旅游的活力?一段黎锦纹样的版权纠纷, versus 在保护基础上的创意衍生开发,哪一个更能让非遗文化“活”起来,惠及整个社区?这些鲜活的例子,让旅言辩论队的同学们坚信,知识的价值,最终要在流动与共享中,在提升公众生活品质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中实现其最大值。

赛中:在交锋中守护“知识共享的蓝天”

辩论场上,旅言辩论队的成员们如同守护一片“知识共享的蓝天”。他们聆听正方同学对创作者艰辛的动情陈述,他们深深理解并尊重。但他们更清晰地指出,知识的海洋之所以浩瀚,是因为百川奔流,而非画地为牢。

旅言辩论队的同学们强调,保护是手段,发展才是目的。过于严苛的保护,如同将最美的海滩圈为私人领地,虽保障了少数人的权益,却剥夺了公众欣赏的权利,最终也会让这片海滩失去其应有的活力与价值。知识产权制度不应是知识传播的“拦水坝”,而应是促进创新活水奔流的“导航渠”。他们还援引了全球在公共卫生、气候变化等领域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,论证了在特定情况下优先保障公众利益(如获取基础科学知识、救命药品),不仅是道德的,更是明智的。

当他们被对方辩手质问“没有激励,何来创作”时,他们回应:“没有广阔的土壤,何来参天的大树?”公众利益的充分保障——包括受教育权、信息获取权、文化参与权——正是培育创新土壤的基石。一个见识广博、思想活跃的公众群体,才是伟大创作者源源不断的摇篮。

赛后:归于专业,更感责任重大

走出赛场,胜负已归于身后,但思想的激荡久久未平。作为未来旅游行业的建设者,这次辩论让参赛的成员们深刻思考:我们究竟要打造一个怎样的“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”?是一个知识产权壁垒森严、体验成本高昂的“精英乐园”,还是一个知识自由流通、文化开放包容、能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尽情探索和成长的“全民天堂”?

答案,在“公众利益优先”的立场中愈发清晰。这次经历,如同一堂最生动的《旅游目的地管理》实践课。它让参与比赛的同学们坚信,未来的旅游业乃至所有知识密集型产业,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秘诀,就在于找到个人智慧与公共福祉之间那个最和谐的平衡点。

感谢这场在最美海岸线旁举行的思想盛宴。它让旅言辩论队的同学们明白,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说服对手,而在于启迪彼此。守护的,不仅是赛场的立场,更是一个让知识如阳光雨露般普惠大众的、可期的未来。这场辩论不仅教会旅言辩论队的成员们包容,更教会他们担当。

在本次辩论比赛结束后,给旅言辩论队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参赛心得体会。

李疏涵(旅游管理2401)、陈星月(酒店管理2401)体会:

这次在三亚围绕“知识产权与公众利益”的辩论,远超竞赛本身。它让我们深刻反思:知识保护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作为Bwin必赢的学生,我坚信是服务于更广泛的福祉。我们以三亚旅游为例:过度保护的知识产权(如独家数据库、严控非遗),可能阻碍全域旅游活力与文化普惠;而寻求平衡(如开放平台、创意共享),则能激发创新、惠及社区。在交锋中,我更加明确:保护是手段,促进发展、保障公众获取知识与文化的权利才是核心。这堂生动的实践课,让我清晰看到,三亚乃至未来旅游业的发展,必须在激励创造与普惠共享间找到智慧的平衡点。

姜智文(会展2401)、陈圣智(会展2401)体会:

辩论赛不仅考验我们的表达能力,更考验逻辑思维、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。我们站在政策制定者、商家、消费者三方角度去思考,最终构建出一套可行的论证体系。此外,我们也被主办方和评委的专业与认真深深打动。他们不仅给予我们中肯的点评,还在赛后鼓励我们继续关注社会议题,保持批判性思维。这让我们意识到,辩论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更接近真理,更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。

王桃妹(会展2401)、梁天娇(旅游管理2401)体会:

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,辩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胜负,更在于过程中的思考与成长。作为替补,我们虽未上场发声,却在观察与学习中锻炼了逻辑思维、拓宽了知识边界;更懂得了无论是“保护创造者”还是“兼顾公众”,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。未来再遇到类似的议题,我们会更主动地参与讨论,把这次的收获转化为自己的能力,争取下次能从“替补席”走向“赛场中央”。